搜索
搜索
您现在的位置:
首页
/
/
当中秋团圆遇上心理学

当中秋团圆遇上心理学

【概要描述】

当中秋团圆遇上心理学

【概要描述】

详情

当中秋团圆遇上心理学


   花好月圆人团圆,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佳节,中国人向来重视中秋月圆夜,无论是亲朋围绕还是离家远游,每一个中国人对家庭的爱和依恋都尤其浓烈。那么,“家”对于人的内心而言,究竟具有何种意义与作用?又是如何产生情感的呢?


图片为原创


家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呢?


   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提出家的概念,大致包括土地、屋顶、火和食物等要素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生存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,而“家”不仅本身可以满足人类基本物质层次的需求,更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要与寄托。
   实际上,要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对家的依恋与渴望,首先要从婴儿的社会性依恋说起。安斯沃斯曾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:安全型依恋、回避型依恋、反抗型依恋。研究发现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依恋性,早期的社会型依恋对个体人格特征、内在人际、工作模式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。
   回家从心理层面来说是一种“自我疗愈”,心理学研究认为“和家人团聚”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效的。

 

家的心理学作用是什么?


   一、给予个体安全感的需要
   马斯洛认为,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,人的感受器官、效应器官、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,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。人类对安全感的需要决定了对家庭的热爱与依恋。家之所以被称为“避风港”“心灵的港湾”,就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中,家是安全的归处。
   二、满足个体情感和归属的需要
   根据依恋理论,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并不是通过提供喂食来维持的,而是通过互动和沟通来维持的。家庭对儿童需求的顺应和不同的互动模式,逐渐形成了家的归属感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,无论是亲情、友情或爱情,相比生理上的需要,个体感情上的需要更为细致。
   三、增强了自我认同感
   家庭通过顺应和分离塑造了特定的心理领域与交流领域,即自我性。家庭是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底色,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,如何与人相处,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来都源于对原生家庭的感知。在家庭内部活动中,认识了解自己,并逐渐增强自我认同感,然后学会与人交往,最终实现社会化。
   家是心灵的归宿,家是幸福的港湾,无论走到哪里,走得多远,都不要忘了回归家庭,感受家的温暖。
   海上升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在此祝大家中秋快乐,阖家幸福!
通讯员:文清美  戴怡勰  郑涛

 
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
急救电话:0745—2866666        

投诉电话:0745—2856981  0745-2858505(非正常上班时期 )        

投诉监察电话:0745--2855053
咨询电话:0745—2853017(正常上班时间)     0745—2858505(非正常上班时间)
地址:怀化市鹤城区五溪大道(五溪文化广场)
乘车路线:市内乘公交车1路、21路、39路直达前门,乘2路、15路、27路下车后右拐达后门。

这是描述信息

微信二维码